明藝承織物創藝所

創藝成就美好體驗

開闊空間除策展,也能舉辦小型活動

來自傳統與創新手藝,1970年代第一代在大稻埕以繡學號開疆闢土,從繡字繡花慢慢茁壯,2000年擴大規模到海外設廠,2020年二代希望讓精緻的刺繡織物能與更多創作者跨界,從時尚,文創藝術到空間美學與生活中,讓創藝成就美好體驗。

織物空間最美的牆面,是昔日刺繡工廠放置繡線的鐵架在創作

超過50年專業經驗,擁有各類技術和多元化的刺繡工藝,ISO9001 及VF、Disney等權威機構認證。目前在台灣,上海,越南等地都有廠辦,提供全球一站式服務。

一個意念,帶起老城區鈕扣街老屋新生的旅程。

「明藝承織物創藝所」為創業二代邁向文化教育與藝術整合的平台,提供台灣第一個從工藝邁向創藝的創作者空間。位於台北建成圓環商圈,隱身於巷弄的明藝承織物創藝所,1970年代為電腦刺繡工廠基地, 在2022年的秋天,地下室的倉庫終於重見天日,成為老城區一個藝文創生基地。

2022年,傳產二代將空間改造再運用,以第一台六頭Tajima電腦繡花機(長310公分 x 寬130公分 x 高155公分)的松石綠為空間設計主色系,延續空間新生故事。

明藝承創藝所的三大DNA- 以工藝、科技、美學為基底,融入刺繡、藝術、織品創意、故事與文化蘊底,綻放獨樹一格的生活學。

 

從工藝邁向創藝

21世紀是客製化與訂製化的時代,越來越多藝術工作者、平面設計師、手作設計與織品創作者等投入數位刺繡創作,挖掘科技與工藝技法交融的極限。

世界各地的創作也從品牌的視覺開始結合文化創意,舉例來說,Uniqlo結合手繡技法,向傳承千年的文化藝術致敬,並製成商品推廣至世界各地。刺繡織品不只在局限於服裝配飾,而開始融入生活的住、行、育、樂之中,在創作中看見藝術美感。

大稻埕建成圓環的時尚地注入新動能

老城區總是充滿各種令人感動的故事,從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往功學社的方向走,拐進巷弄就能看見醒目的服飾材料配件招牌。 這一條設計師們必逛的街區有著琳琅滿目的老店與新的年輕商店共榮發展,飄著時尚與藝術創生的生機。此外,台灣許多在國際上闖出知名度的服裝設計師常以此處為家,找尋創作新靈感與材料。

鈕釦街的裝置藝術,以鈕扣為藝象展現奧黛麗赫本的時尚宣言

空間是承載記憶與轉化的舞台

明藝承織物創藝所的空間記憶可回溯50年前

1970年代  – 巷弄內的繡學號,一對夫妻的創業據點。

1980 年代  – 響應政府產業升級,家庭變工廠,50名員工與30台繡花平車機與7台電腦刺繡機在此運轉。

1990 年代  – 此時期國內外服裝產業景氣旺,日夜熱鬧無比,是台灣最大的鈕釦,服飾輔料、蕾絲刺繡的集貨地。

2000 年代 –  因紡織業外移,此地成為皮件店家與布料倉庫。

2010 年代  – 巷弄商圈協會力拼商圈轉型,配合鈕釦街進行團體導覽,年底街區以面具節活動帶動手做DIY熱潮。

2020 年代  – 藝術青年進駐,重新讓老屋有了新樣貌,並且在CubeStay團隊的策劃下不定期舉辦插畫展,空間是匯聚創作能量之所在。

2022 年 – 經過全面性的安全防護與修繕,「明藝承織物創藝所」在瘋時尚團隊的努力下重生。

品牌理念

工藝為本,創藝為用的新世界,守護織物美學,走入日常生活並可代代相傳。

空間初期結合創作者策展,並規劃織事散步導覽與臺灣電腦刺繡產業的發展故事。 2023年將開放空間打造在地創生的手作體驗之課程。不定期舉辦活動支持創藝新作品,以行動推動大稻埕的巷弄經濟。

電台採訪- 地方創生實驗室

織物工藝~從繡學號到電繡產業的創藝再生

您知道,台灣的電繡也是一個產業嗎?而且,也是參與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一份子哦!

位於大稻埕的明藝承織物創藝所創辧人來到節目,為各位分享~織物工藝,從繡學號到電繡產業的創藝再生。

本集分享內容:

1.創店動機為何?

2.空間所在的位置充滿了記憶點,這個空間您保留下來說家族的故事,也是台灣代工(刺繡)的故事,您最想保留的精神是什麼?而這也是您認為做為文化轉繹很重要的素材?

3.將工藝轉化為創藝,最難突破的部份是什麼?

4.創藝可以無邊無際,就看想像力有多豐富!可以分享創新的想法一二嗎?

5.為了將刺繡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您採哪些作法來因應呢?例如巿場性(收費活動?)、教育性(公益推廣?)等等。

6.感覺上,明藝承織物創藝所可說是美感培育基地,您有想像過明藝承可以成為生活美學的推手嗎?會不會與大稻埕商圈有更多的連結、合作?

精彩分享,請從教育廣播電台採訪- 地方創生實驗室 線上資料庫內聆聽。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