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貝聿銘大師的十大建築傳奇之作

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為了表示紀念,我們在貝聿銘大師七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選擇了 10 座最具標誌性意義的建築,領略設計之美。

1917 年 4 月 26 日,貝聿銘出生在中國廣州。他後來搬到了美國,在賓州大學學習建築學,隨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工程學,最後在哈佛設計學院從師於前包豪斯學院大師 Walter Gropius 和 Marcel Breuer。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時,貝聿銘為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工作了一段時間,隨後開始了自己的建築師生涯。1948 年,他開始為美國房地產大亨 William Zeckendorf 工作。接著,在 1955 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總部設在紐約。該事務所曾多次更名,並在 1989 年更名為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一年後貝聿銘退休,不再從事全職工作。不過他多年來仍然在為一些項目提供諮詢。

貝聿銘獲得的榮譽包括 1979 年的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1983 年的普利茲克獎,1989 年的首個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建築獎項,以及 2010 年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皇家金獎。

他的建築具有嚴格的幾何性,因此很好辨認——規劃、橫截面和立視圖從二維和三維角度體現了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結合。事務所的作品既有曲線造型的磚砌教堂,又有高聳的玻璃幕牆摩天大樓,而且還有遍佈全球的博物館、圖書館和市政大廳。


以下是我們從貝聿銘最重要的作品中選取的 10 個標誌性作品:

羅浮宮金字塔(Le Grand Louvre),法國巴黎,1989 年

貝聿銘對巴黎羅浮宮的擴建部分也許是世界上最具辨識度的建築之一,這個方案最初在博物館領導層和大眾之中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這些玻璃和鋼鐵金字塔是對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宮殿進行的全面翻新的一部分,是為這個建築群的中央庭院設計的,可以使光照射到新建的地下廣場上。

 

中國銀行大廈,中國香港,1990 年

這座 367.5 米高的摩天大樓,可以說是香港天際線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築。

這座大樓的幾何結構看上去非常複雜,由建築物正方形規劃內部的四個三角形截面組成。隨著高度的提升,這些截面逐級減少。每個截面頂部是一個傾斜的三角形,同樣的形狀在大樓的玻璃幕牆上形成了一種鑲嵌馬賽克圖案。

 

蘇州博物館,中國蘇州,2006 年

Paulo dos Sousa 拍攝

貝聿銘為中國美術和工藝品博物館設計的新館,受到了這座古城當地建築的影響。

借鑑自傳統房屋的黑邊白牆與帶有棱角的玻璃屋頂截面相映成趣,中央花園裡的大池塘則映出了周圍建築的倒影。

 

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2008 年

Yueqi Jazzy Li 拍攝

貝聿銘嚴格按照傳統伊斯蘭圖案中的幾何形狀,為這座五層建築設計了交錯上升的外形,在博物館內部圍出了一座中庭。

這座建築位於阿拉伯灣中的一座人工島上,採用了淺色石灰岩石塊,可以柔和地反射沙漠中的太陽光。北面的玻璃幕牆使五層陳列空間中的人們可以看到阿拉伯灣和多哈西灣地區的全景。

 

達拉斯市政廳,美國達拉斯,1978 年

Flickr 用戶 Rex Brown 拍攝

達拉斯市政廳選擇了倒三角形的截面,因為上層的政府辦公室比下層的市政空間需要更大的樓面面積。

這座混凝土建築的傾斜側面穿插了一些巨大的垂直鰭板,這些鰭板和這座七層建築物一樣高,有助於支撐建築物的重量。

 

路思義教堂,台灣台中市,1963 年

Flickr 用戶 C K Leung 拍攝

這座基督教堂屬於貝聿銘設計過的早期建築。教堂位於東海大學校園內部——東海大學的總體規劃同樣出自貝聿銘的手筆。

每個側面的磚牆沿曲面上升,相交於一條玻璃滑梯,這條滑梯從建築物頂部一直向下延伸到聖壇後方。建築內部的牆壁由十字交叉的網格覆蓋,這些網格用混凝土而不是木頭製造,以便更好地對抗潮濕的空氣和地震。

 

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日本京都,1997 年

圖片由美秀美術館提供

這個位於京都外部群山之中的美術館是路易威登曾在此舉辦2018度假系列時裝秀。要想抵達這座美術館,你需要穿過一條管狀隧道和一座吊橋,並且爬上位於斜面地基上的台階。

這座綜合建築的上方是由多個透明三角形平面組成的屋頂,這個屋頂使人聯想起傳統的日本建築,而且可以使柔和的光線照進帶有石灰岩內襯的美術館之中。

 

搖滾名人堂,美國Cleveland Museum of Art,1995 年

Flickr 用戶 Debbie R 拍攝

這座位於伊利湖畔的博物館用於紀念那些塑造搖滾樂歷史的最著名的音樂藝術家和具有影響力的人物。貝聿銘的目標是捕捉到建築物中的運動“能量”。

一座 162 米高的塔樓支撐起了兩個巨大的三角形玻璃面,形成了超過 5109 平方米的展示空間。此外,這裡還有行政辦公室、一家商店以及一家小餐館。

甘迺迪圖書館,美國波士頓,1979 年

這座用於紀念美國第 35 任總統 John F Kennedy 的圖書館兼博物館收藏了 Kennedy 任職期間的文件和材料,以及關於 Kennedy 一生的展品。

在 Kennedy 1963 年遇刺後,他的家人將貝聿銘選作圖書館建築師。不過這個項目經歷了多年的挫折以及一次地址變更,16 年後才最終完工。

最終的建築位於波士頓濱水區——樸素的大廈與玻璃中廳以一個角度相交,主體建築由底層部分所環繞。

國家藝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特區,1978 年

圖片由 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提供

這個美國國家藝術館的擴建部分位於藝術館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原始建築的旁邊。不過,二者的外形存在明顯的區別。東館的規劃包括一個較大的等腰三角形和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和菱形的內部空間。

石砌主樓的角部高度高於中心,形成了抽象塔樓的效果。同樣由三角形平面組成的玻璃屋頂覆蓋著連接建築兩邊的中庭。

Dezeen

bao

文字編輯的魅力,以始為終。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