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包括東盟10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在內的亞太地區15個國家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這被視為全球歷史上迄今簽署的最大規模貿易協定,意味著一個佔全球人口和經濟體量三成的自由貿易區將開始啟動。
RCEP協定談判歷經近十年,此次最大的亮點是歷史上首次將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國納入同一個自貿區協定。這不僅意味著東亞經濟區域一體化實實在邁出了巨大一步,按照經濟學家們的預計,這還意味著至2030年整個RCEP聯盟國家將為全球貢獻2000億美元的經濟體量。
RCEP的簽署表明各成員均承諾降低關稅、開放市場、減少標準壁壘,發出了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強烈信號,有力支持了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有助於對全球經濟形成正向預期,拉動全球經濟疫後復甦。
那麼,對於紡織服裝行業而言,簽署RCEP將帶來哪些影響和變化?
綜合各方分析來看,RCEP被認為將加速紡織服裝供應鏈的全球佈局,各個成員國在該產業供應鏈各個環節的分工合作將更加明確,也將更加穩定。
隨著生產製造勞動力成本上漲,以及中國對美國加徵關稅措施的出台,近年來國際服裝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和分散政策風險,也早已進行供應鏈全球化佈局,不再把生產製造集中在中國這一單一市場。例如: 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有超過半數的縫紉車間和麵料廠設在中國,同時有四分之一設在東南亞。
例如美國品牌Nike和Gap在中國的生產目前僅保留了23%和21%。而來自歐洲的瑞典服飾集團H&M和西班牙品牌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團只在中國投放了不到三成的生產。
另一方面,中國服裝企業也邁出了向海外,尤其是東盟國家轉移供應鏈的步伐。例如,全國最大垂直一體化針織“貼牌”製造商寧波申洲國際的大客戶是優衣庫、NIKE、ADIDAS、PUMA四大外資品牌。
目前,申洲國際在越南和柬埔寨建有三座紡織和成衣工廠,並且在當地還有不少合作廠商。今年上半年國內疫情最嚴重時期,由於其海外生產基地保持正常生產運行,有效保障了申洲國際當時的基礎產能。
同時,隨著中國本土設計能力的提升,設計行業對全球面料的需求也在增加。例如獨立設計師Uma Wang就曾在採訪中說過,自己的每季服裝都在試圖用面料去陳述一個故事。而意大利等傳統的歐洲供應商依然是大家爭相追逐的目標,這無疑加大了中國紡織服裝行業和外界的聯繫。
但事實上,東亞市場在面料上的發展也已經有了自己的特點。戶外品牌RICO LEE設計師李偉剛也曾在採訪中稱,韓國供應商擅長面料後整理,日本和台灣則擅長紗線研發。譬如國內設計師品牌Harrison Wong就曾選用了日本152年曆史的真絲名廠Makita Shoten製作服裝。
因此,在全球服裝供應鍊格局重塑的浪潮下,東盟國家承接了大量勞動密集型低端成衣廠商。受到政策影響,對於紡織原材料和中間商品的供應需求會隨之波動。但可以預見,浙江有利於中國服裝製造商逐漸向中高端製造業轉型升級,在工藝、技術、自動化等加速技術創新升級。
中國在紡織行業中上游佔據極大的規模化優勢,而這種優勢大概率會隨著經濟開放和成本降低而繼續增強。RCEP此次最大的突破是首次實現了中日兩國自貿區零關稅協議安排,因此僅就中日貿易而言,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可能受益最大。
日本在2019年已經是繼美國、越南之後,中國產業用紡織品的第三大出口國。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對日本市場的出口額為16.59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出口額占我國出口總量的6.1%。
與此同時,RCEP為各成員國提供了更開放的區域內投資政策,也將鼓勵更多想要通過佈局海外來分散供應鏈風險的中國企業向外走,從而進一步推動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服裝製造產業鏈。
“RCEP展現了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決心。”在一家知名中美國際智庫擔任獨立宏觀經濟研究員的Sally Guo表示,RCEP對日韓實際利好更顯著。
韓國和日本實際上是東盟國家主要的紡織原材料進口國。在簽署RCEP之後,各國之間的關稅壁壘一旦消除,預計也會進一步擴大中日韓三國向東盟三國出口紡織原材料,進而進一步強化目前低端成衣製造集中在東盟國家,而原材料出口集中在中日韓三國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多重阻力,印度在2019年退出了RCEP協定談判,直到這次也沒有返回並簽署這項協定。儘管RCEP的簽署將進一步整合東亞經濟一體化和自貿區內紡織和服裝供應鏈的整合,但Sally Guo強調,印度缺席會削弱改善全球供應鏈的努力,而“印度是未來產業鏈最大的變量。”
印度如今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紡織品價值鏈。2018年,印度成為繼中國和歐盟之後的第三大紡織和服裝出口國。但中國與東盟國家近年來緊密的貿易合作關係已經對印度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造成了阻礙。這也給了中國服裝製造業者調整和完善供應鏈佈局的時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