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快時尚”品質門檻的背後

甲醛超標、pH值不合格、色牢度有問題、纖維含量不達標……這些往往都是服裝品牌登上品質黑榜的主要因素。服裝品質問題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快時尚品牌頻陷“品質的問題”,成為消費者吐槽的話題。如ZARA、H&M等,其一味追求“新”和“快”,在品質方面往往有所疏忽。快時尚品牌近些年能大行其道,筆者對他們也是又愛又恨,愛它款式獨特、品種更新快、價格合理; 恨它品質不穩定。

fast fashion 032120151

眾所週知,快時尚品牌採用全球統一物流模式和買手制度,這樣的方式缺少嚴格的品質控制環節,以及針對我國標準的檢測。部分快時尚品牌從需求調研到設計、生産再到上架銷售僅有14天,再加之需要控製成本,品質不理想可想而知。

儘管快時尚品牌表示對其供應商建立了嚴苛的標準,並會定期審查他們的執行情況,但是仍有代工企業表示,這些品牌只關注加工成本,對産品品質的重視程度不高。他們經常會選擇多家代工廠,代工企業競相壓價,價低者中標。

更有代工企業表示,他們對國際快時尚品牌依賴程度大,與其合作的過程中,這些代工企業幾乎沒有議價能力。一家企業負責人表示,整個代工行業利潤非常低,而近兩年隨著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為攤銷風險,只能控制産品成本。

對品質的檢查,快時尚品牌方一般只在交貨驗收階段對産品按一定比例抽查。通常服裝檢測一次需要3~5天,如果不合格,重檢需要7~10天,對於快時尚品牌來説,耽誤一天時間就可能導致産品無法上架,影響銷售,所以檢測員QC也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由此可見,快時尚品牌的“優勢”成為了制約産品品質的一個主因。然而,快時尚品牌為何敢無視法律法規“重復作案”?因為處罰力度弱、違法成本低是一些企業“無所畏懼”的重要原因。依據現行的法律,對違法違規企業處罰力度過低,且操作上仍有較大的彈性空間。消費者購買到不合格産品,對商家主要的處罰措施就是退貨。在歐美國家,對於産品品質問題,相關的消費者保護組織有權力組織仲裁,違法企業可能會面臨“天價”賠償,拒不履行義務的企業有可能面臨“市場禁入”的嚴懲。相比之下,我們對品質問題的追究僅僅是一點點而已。

fast fashion 03212015 cover pic

source: fashionbi

Jenny

熱愛歐美流行時尚穿搭的都會女性,從事時尚服飾採購多年,喜歡收藏特色手提包。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